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姚玉林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的人生就在课堂中度过。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众说纷纭。在笔者调查走访了10几所学校,近百位老师后,发现主要集中在“受学生欢迎的课就是好课”、“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一堂好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学有所得,身心得到发展,就是一节好课。”“能唤醒学生智慧的课就是一堂好课。”“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碰撞,有收获的课,是好课。”“符合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不以形(式)害义(内容),就是好课。”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中,仍然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标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提出了6条标准: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曾经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12个字。北京教科院原副院长文喆提出,评价“好课”有5项标准,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
笔者认为: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评价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表现,而不是教师。正如叶圣陶所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北京教科院退休教师王晓春认为,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应该“眼睛向下”,而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唱主角的课,即使教师表演得十分精彩,也称不上好课。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文喆认为,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首先不是提供信息,而是组织学生学习,是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活动过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
学生的有效学习包括有效的学习参与、参与效果及形成的学习氛围。
有效的学习的参与。指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在老师提出问题时,有几个在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有多少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探究。还要看看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的深刻程度,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讨论、探究活动的质量,特别是能否有根据地提出或回答问题,以及能否提出或回答有创意的问题。还要看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参与认越多,参与的深度越深,参与者的自觉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越好。
学习参与的效果,是指老师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学习任务完成得怎么样。问题解决得越彻底,参与的人数越多,越是好课。还要看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合理,花费的时间是否恰当,如果花费了大量时间、大量资源,或只解决了一个小的问题,只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的小侧面,就不值得推崇。还有一种情况,一节没有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却引出学生更深层问题的思考,往往会受到评课者批评,实际可能是一节好课。”
学习的氛围。指形成和谐的、活跃的、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课堂学生自由思考、大胆质疑,也是好课。
好课不是放任自流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如果一堂课上学生无动于衷或参与者寥寥无几,课堂几乎成为教师的独白,那么就算他口若悬河、妙语如珠,这堂课也不是好课。 相反,在好的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积极地思考、探究、讨论,提出问题并去主动寻找答案。教师自觉地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必要时恰当地组织、调控、评价、点拨、引导。 在新课改过程中,一些课堂教学在避免教师指导过多的同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教师放手过多,甚至完全放任自流的现象。为了把学习还给学生,很多教师不敢教了,甚至干脆退居幕后,完全“放羊”,教师几乎完全丧失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专业职责,而一些教师误以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事实上,人的学习和成长绝不是羊吃草那样简单。羊吃草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本能,人的学习和成长却是一个复杂得多的社会化过程。 好的课堂绝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是教师的天职,是自己职业的责任和尊严所在。如果不需要教,教师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教育学和学校本身也都可以取消了。课改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教,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既不能越位,自己代替学生学;也不能缺位,当教不教。 目前仍然有很多学校的课堂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这反映了教师对于“教”和“学”的关系认识不清,对两者关系的把握出现偏差,把“教”和“学”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其实,“教”和“学”是相因相生、相反相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合理的教学关系不是“此消彼长”,而是“教学相长”。作为在学科知识和教学上比学生有更高素养的专业工作者,教师理应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的适时介入必不可少。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灵活处理,该放则放,当讲则讲。在需要激发、需要质疑、需要点拨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既不能“填鸭”,也不能“放羊”,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当讲不讲”。 好课“折射出先进的教育理念” “好课无须完美,更无须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陈鲜经说,“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心中要有学生,形成人人思考、个个参与讨论的教学境界,使学生能在一块石头上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奥秘。” “一堂好课应当首先折射出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是缺少灵魂的形式的翻新。”一位教师说。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变化趋势是:从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的掌握到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从主要关注教学结果到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从主要关注预设目标到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等等。 好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好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 好的课堂是生成的。“教学是一条流淌的河。”课堂教学既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其思维充满不确定性,很多情况是教师课前无法预设的。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的“意外”,引导学生在“突如其来”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动态地生成知识和新的问题。如叶澜所说的那样,一堂课的教学,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我们的预设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问题和点子。这就要求我们抛开预设教案,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去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湖北省长阳实验小学教师漆昌琼说。 好的课堂具有挑战性。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新知的兴趣。 “好课像登山,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好的课堂是个性化的课堂。首先是学生的个性化。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好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想方设法让不同层面的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 其次是教师的个性化。王晓春认为,一堂好课,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一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丰富和提升着教师的教学技能。 真实的课才是好课 对于好课的标准应该持开放、多元的态度。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其标准理应有所不同。 今天,在洋思、东庐、杜郎口之后,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甚至故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但新的不一定是好的,课堂教学有其自身规律,很多脱离实际的为创新而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渐凋亡。 这种简单的剪刀加糨糊式的“创新”之所以没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更多的还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模仿,而缺乏对课堂教学本身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对此,叶澜曾经提醒,要警惕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僵化的形式主义的模仿:“改革性的尝试,作为探索者来讲,它是思考以后的行动,但对于模仿者来说,往往就会转化成形式化的东西和教条式的东西。我们往往喜欢把好的东西形式化、教条化,结果在好的东西还没有很好地长大的时候,它已经开始被窒息,开始僵化。对今天在进行的改革,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要防止形式化、教条化。”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事实上,扎根于一线的教师对于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往往有切身经验和体会,而不拘泥于理论或形式。 “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几多‘瑕疵’,不是任课教师追求的结果,而是事物的必然。真实的课才是‘好课’。”漆昌琼说,“课堂对教师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都是一种挑战,而教师也正是在应对挑战、不断反思与修正失误之中才有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智慧的生成。” “幽默风趣,步步悬念,既紧张又活泼,至下课铃响,意犹未尽,课后无需求强记,虽时隔多日,亦津津乐道,记忆犹新,此类课,好课也!”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教师谭发礼如是说。(记者 翟晋玉) 《中国教师报》2013年9月11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