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园地 > 孔子与儒学的产生

孔子与儒学的产生

2016年01月20日 09:54:16 访问量:130

 作者/李慧

  孔子的名字是孔丘,字仲尼,"孔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今山东曲阜的尼山,他的祖上是贵族后裔,但是到他父亲这一代,已经没落了。

  在孔子出生以前,他的父亲叔梁纥与元配施氏连生了9个女儿。由于望子心切,叔梁纥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心有不甘,在72岁时第3次娶妻,迎娶当时年仅18岁的颜征在,后来生下孔子。孔子在家里男孩中排行第二,因此他的字叫"仲尼".仲,就是"第二"的意思。

  孔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与母亲生活得非常艰辛,但母亲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孔子也非常聪敏好学,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在他17岁时,母亲去世了。为了生计,年轻的孔子做过很多工作,据说做过乡间乐队的吹鼓手,别人家有丧事,他就去帮忙。后来他投到大夫季孙氏门下,做了一名"委吏"(管理仓库),之后又任"乘田"(管理牛羊),都是不起眼的小官。他形容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生活虽苦,但孔子志向远大,15岁时即"志于学",到20岁时就以"博学好礼"而闻名鲁国。他的儿子出生时,连国君鲁昭公都派人前来道贺,送了他两条太鲤鱼。孔子就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以示纪念。

  成年后的孔子身高约有1.96米,后世称之为"长人".孔子谦虚好学、博学多才,到30岁时,已经小有名气,故称"三十而立".于是开始自己授徒讲学,凡有送上一点"束修"(作为见面礼的腊肉)的,他就收为学生,连一些鲁国大夫也前来向他学习礼仪。在孔子以前,只有贵族的子弟能够接受教育,而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开堂讲学,收了很多弟子,打破了以往"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

  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衰落,地方诸侯贵族之间经常发生兼并战争,社会秩序日益混乱。孔子提倡仁爱的思想,主张遵守周的制度,认为这样社会就可以恢复秩序稳定。

  当时有很多像孔子这样的知识分子,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如果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某一位国君的采纳,就能够被委以重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的人还会因此一夜之间飞黄腾达、名利兼收。

  在鲁国,孔子感到终究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10多名弟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这一年,孔子已经55岁了。

  孔子先到了卫国。刚开始,受到卫灵公的礼遇,但后来卫灵公听信谗言,对孔子起了疑心。孔子为了避祸,前往晋国,结果在路上两次被困,又逢晋国发生内乱,只得再返回卫国。但他在卫国遭到很多人排挤,于是再次离开,到陈国住了3年。后来遇到吴国来攻,孔子只好又带着弟子离开。

  据《史记》记载:最后是楚国国君楚昭王慕名来聘孔子,但陈、蔡两国的大夫怕楚国一旦重用孔子,将对本国不利,就指使服劳役的入围困孔子,致使孔子师徒绝粮七日。最后,子贡找到了楚国人,楚国人扬言要派兵来迎孔子,师徒才得以脱身。楚昭王以隆重的礼节迎接了孔子,但并未给他官做。不久,楚昭王死,孔子在64岁时又返回卫国,受到"养贤"的礼遇,但仍受到冷落。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宣传自己的学说,在此期间,他受到过欢迎,也受到过一些国君和贵族的冷遇,被隐者奚落,甚至被人围困,"累累若丧家之狗",但孔子从未放弃。直到68岁时,在学生冉有的努力下,鲁国君臣将孔子迎回,尊以"国老",但终未重用。****

  孔子晚年专注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让孔子有些伤感的是,孔鲤、颜回、子路竞先于他而离世。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孔子一生安贫乐道,整理了大量典籍,他死后,弟子热心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一生,是勤于思考、自强不息的一生,后世尊他为"至圣""万世师表",是有一定道理的。

编辑:康建丽
上一篇:古人特殊称谓
下一篇:司马迁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县繁城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繁峙县石龙街59号 电话:0350-5523247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