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章 > 在课改中成长,在课改中快乐 杨翡

在课改中成长,在课改中快乐 杨翡

2016年04月01日 14:50:30 访问量:227

    我觉得历史的课改首先要清楚历史学科的定位,“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本来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而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后,历史知识忘光了,就等于白学了三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得很少。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新课改中老师的观念一定要先转变。

    一、历史课的课改需要老师的观念的不断转变与更新

    1.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认为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更重要。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培养。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课改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开放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音乐和影片作为激趣的切入点就是不错的选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音乐和影片段恰当地引入历史课堂,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激发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
   
历史新课改教学要合理教学程序中精心设计问题,我们作为引导者应该在学生预习前,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独立阅读思考。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2.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3.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4.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我认为新课改就要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正是信任,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勇于对课本、对老师质疑口也正是信任,使我更坚定了课程改革的信心。它真正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学起来达到了以往所想象不到的自觉、主动,在此,他们也尝到了以往所体验不到的成功感。整个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学生比以往也格外愿意学历史了。但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我们必须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教材,适应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所以我在课改中成长,在课改中快乐!

 

编辑:康建丽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县繁城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西省繁峙县石龙街59号 电话:0350-5523247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