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研究
山西省繁峙县繁城中学 段鸿茹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农村初中政治教学中学困生“面较大”,严重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在兴趣、习惯和方法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策略,使学困生回归学习正规,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学困生转化 教学策略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在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大批学困生,严重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本着“为每一个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重要”的教学思想,致力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立足本校,走访繁峙县周边10所农村初中,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谈话、听课、查阅资料等方式,做了一些积极探索。
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状况分析
农村初中政治学困生通常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习行为习惯差,成绩低下,能力薄弱的学生。繁城中学2018-2020学年《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调查统计表:
繁城中学《道德与法治》学困生成因调查统计图:
繁城中学是隶属于山西省繁峙县城关镇的一所全日制12规制公办初级中学,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乡镇周边40多个偏远山村。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又存在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教育观念落后,家庭经济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学困生“面较大”,近年来,思政课均分徘徊在32.5左右,成为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一块短板。
二、《道德与法治》学困生的成因
(1)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进入初中后,因为成绩不理想,加上政治学科的部分教学内容专业术语强,逻辑思维严密,枯燥乏味,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信心。学习对于他们毫无乐趣可言,而是一种煎熬。他们上课无精打采,纪律散漫,自制力差,不是打瞌睡,就是做小动作,考试一筹莫展。
(2)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差。
繁城中学所属地区生源,85%农村小学校学生总数不超过20人。因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绝对数量减少、老龄化严重等原因,优生资源缺乏,学习气氛不浓郁,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写字不讲究笔顺、错字连篇,说话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在小学高段就对数学、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学习中知识链断裂,不能与教师教学同步,上课常处于茫然状态,学习新知识寸步难行。
他们进入初中,成为学困生。表现在政治学习上:个人层面的知识,似懂非懂,涉及社会及国家层面的政治知识,上课充耳不闻,下课一无所知。考试,开书胡抄一通。错误从不主动寻找致错原因,反复导致重复性的错误,习以为常。
(3)不重视。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进行开卷考试以后,有很多学生放松了警惕,觉得开卷就能冠冕堂皇打开书找答案,考试不用怕。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重点放在了语数英的学习上。学困生尤其轻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具体表现是:不听不读不记不写。
繁城中学学困生“面较大”,在班级里普遍形成一个层面,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转化《道德与法治》学困生已经成为保证教学效果的当务之急。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一)、采用趣味性教学方法,提升学困生学习兴趣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趣味性教学。“亲其师,信其道。”
爱是最好的兴趣。首先,教师要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诚创造愉快、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气氛;第二,教学中,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用学困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譬如,组织学生每天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了解社会生活,积累《道德与法治》素材,培养时政意识和政治术语敏感度,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世界与课本理论学习有力的衔接起来。
(二)、正确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学会学习
《道德与法治》学习是一个能力渐进培养的过程。这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重要的学科,对形成学生学会思考、敢于表达、敢于质疑的品质有积极作用。教师首先要加强《道德与法治》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教育,其次从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等教学行为中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要从初一的学习开始就树立“《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不能依靠单纯的死板听课,考试抄书,而是要课本理论结合生活现实,用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敢于表达、敢于质疑。”的学习理念。
(三)、学困生由于知识系统存在残缺,学习新知识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低要求、小目标”,在训练中“速矫正”,不留“夹生饭”。
1、要求放低。在教学中,建立学困生学习档案,设计适应其程度的个性化试题和“量”。针对学困生,上课学习目标低要求、并且逐层分解。利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比如,上课提问中,把难度较低的问题抛给他们,对他们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更为积极的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练习中,传统教学中,学困生和正常学生一样要求完成大量作业,结果导致他们开始是抄,最后干脆不写,最终丧失学习自信心。因此,教师应从大量练习中挑选适合学困生学习和提高的习题。
2、教学效果检测中,利用小组合作,责任分工,快速反馈,出现问题及时补救,在进入下一环节学习前不留“夹生饭”。
(四)、“一对一帮扶”,提升学困生学习水平
教师根据班级上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让优生和学困生自由组成小组,使优秀生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同时,利用优秀生学习中的勤奋、认真、积极、上进的榜样力量和学习成功经验影响、激励学困生,培养学困生耐挫,奋起直追的能力等。
比如,优秀生带领学困生进行课前知识的预习,上课引导学困生在听讲时边听讲边记课堂笔记。为了使学困生能够掌握课堂记笔记的方法,教师每讲解一个重难点时,优秀生都及时提醒学困生,使学困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结束后,利用引导学困生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自己的课堂笔记,使学困生能够梳理自己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好地记忆所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
(五)把好考试关,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在考试中,针对学困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考试题目,甚至对于个别学困生,可以采取单独出试卷考试的方法。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的自卑意识,培养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学困生也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
[2]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 郭钰
甘肃教育 2017(02).